江南体育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翅膀
发布时间:2023-05-24 12:13:41

  江南体育五年共评选出229名“美德少年”,其中邓文昊、汪荷彬等6人入选四川省“美德少年”

  积极发挥新媒体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作用,2014年成都市网上纪念烈士活动点击量达75万余次

  2012年底,成都市已实现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乡镇(街道)全覆盖,目前已建成200多所乡村学校少年宫

  把碗筷洗了,再把地板拖干净……昨(26)天上午,在帮妈妈做完家务活后,邓文昊坐在了书桌前开始复习功课。距离新学期越来越近了,上进的邓文昊给自己树立了新的目标。这并不是邓文昊一时心血来潮帮妈妈做家务,他出生在农村家庭,爸爸外出务工,常年不在家,妈妈靠当清洁工来维持生计。艰苦的家庭条件和妈妈的言传身教,促使邓文昊从小勤俭节约,也使得他比同龄的孩子更懂得怎样体贴父母。帮妈妈做家务,从不乱花一分钱,地震捐款时却将自己的补助金全部捐出。勤俭节约、学习勤奋刻苦的他成为同学们的榜样,他也因此荣获“四川省美德少年”称号。

  邓文昊并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的像他一样的美德少年涌现出来。他们有的勤俭自强,有的诚信做人,有的孝敬长辈……他们用自身的言行传递向上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美德少年也成为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缩影。

  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现、评选一批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美德少年”;创新举办“儿童跳蚤市场”,被中宣部评为全国“最美人物之节约之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这一系列的举措让成都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勤俭节约的邓文昊,孝顺体贴的汪荷彬,自立自强的高志强……这些孩子脸庞还很稚嫩,但他们的事迹却值得我们学习江南体育。“这些小娃娃不简单,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他们身上展现了自强、勤俭、孝顺等美好的品质。”育苗路社区居民陈大爷说,他经常用这些美德少年的事迹教育自己的孙子。

  成都坚持开展“美德少年”评选表彰活动,培育和宣传先进典型。自2010年活动启动以来,每年围绕孝心、爱心、诚信、勤俭、自强等主题评选年度美德少年,并组织拍摄10部美德少年成长轨迹专题片和30秒公益宣传片,开展“争做美德好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成都市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巡讲、“播种美德成就梦想”——2014四川省暨成都市“六一”主题励志等活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五年共评选出229名“美德少年”,其中邓文昊、汪荷彬等6名入选四川省“美德少年”。

  争做美德好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一时间成为学生和家长热议的话题,“核心价值观其实并不远,就在这些孩子们的言行中体现出来。”一位家长这样说。而在我市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重点。“二十四字”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进宣传栏、进公益广告。组织召开全市中小学校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座谈会,总结交流经验,并结合新形势,就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谈认识、作部署、提要求。

  这个寒假,家住石人北路社区的小笛过得充实,除了和父母外出旅游外,更能让他高兴的是社区举办的“儿童跳蚤市场”。寒假的一天,小笛早早来到了社区的“跳蚤市场”,开始在自己的点位上忙了起来,小笛告诉记者,他卖的是自己的手工艺品和一些闲置的玩具,到这里来做生意的都是和他差不多大小的孩子,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一个上午的“跳蚤市场”,小笛收获颇丰,一共卖了100多块钱。“我把钱都捐出去了,用来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小笛说。

  记者了解到,在成都市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创新开展“儿童跳蚤市场”,通过以物易物或折价变卖的方式,将自己不需要的闲置书籍刊物、文具用品、儿童玩具和自制作品交易出去,换取自己所需东西,实现变废为宝,培养未成年人勤俭节约、爱心奉献和创新意识,此做法得到中宣部表彰,被评为全国“最美人物之节约之星”,并在全省推广,受到了社区及家长、儿童的积极响应。

  运用清明、“六一”“七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充分挖掘节日文化内涵,深入开展网上祭英烈、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主题活动,三年间,我市参与相关活动人数共计1900余万人次。组织实施“我的中国梦”涂鸦大展活动,发动广大未成年人创作优秀涂鸦作品江南体育,评出50幅优秀作品,并在市中心建筑工地围栏上进行了宣传展示。策划开展“洒扫应对”“日行一善”“认星争优”“快乐阅读、成就梦想”未成年人系列读书教育活动等,重点开展优秀童谣征集传唱活动,通过媒体发布公开征集和各区(市)县征集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姑姑筵》《数字歌》《立德立志》等96首童谣获奖作品,打造成都市双林小学、正兴幼儿园等5所童谣创作和传唱基地。

  “节日小报”系列创评活动是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之一,利用清明、端午、建军、国庆、重阳等节庆日,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主题小报创作评选,并将优秀作品刊登在媒体上进行宣传展示,同时举办优秀节日小报巡展、“小报人成长营”公益性培训、“中国梦·节日小报太空游”等特色活动。2012年,《成都市“节日小报”创新做法》被中央文明办编制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创新做法指导手册刊载。2014年4月,在中央文明办召开的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座谈会上,成都市以《双手承文脉小报绘佳节》为题在座谈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

  这样的活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成都市积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成都市少年儿童经典学习展示系列活动和“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通过举办“阅读总动员,经典大备战”中华经典阅读活动,成都市少年儿童中华经典主题节目大汇演,中小学生写经典、画经典现场比赛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普及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积极丰富未成年人优秀文化产品,协同市文化局、市教育局、团市委,引进精品剧目,扶持优秀电视剧和文艺作品,加大重点文艺项目扶持奖励力度,鼓励和创作了一批如《蔬果小镇》《乔丁叔叔的小屋》《我的朋友是外星人》等面向未成年人爱听爱看的优秀文化作品,其中《我的朋友是外星人》荣获国际木偶艺术周“优秀剧目奖”。开展“文化直通车进校园”“2013优秀校园剧创演展示”等特色活动,建立成都市少儿文学基地,并依托覆盖全市城乡的“两馆一站一室”、40个“文图两馆”、31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336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阵地,开展舞蹈、美术、科普影视作品展映等文化服务活动。组织开展第六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其中成都市选送的四川扬琴《春夜喜雨》获得一等奖,四川莲厢《小猴子回家》获得二等奖,快板《神州天府图》获得三等奖,四川莲厢《小猴子回家》同时获得作品奖。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成都市积极发挥新媒体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作用。利用成都文明网、成都教育网和成都志愿者网等网络平台,全面宣传报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典型经验、重大活动等。通过开发面向各区(市)县的文明网信息采编系统、组建全市文明网通讯员队伍、组织具有本地特色的网上宣传活动等,不断提升成都文明网及其未成年人板块的办网水平。组织广大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网上祭奠烈士、全国未成年人网络春晚等主题活动。成都全搜索新闻网推出专题《品读蓉城校训汲取成长正能量》,从校训入手,设置校训品读、校友故事、师生说校训、微博互动等栏目,深入发掘校训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以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和谐发展。成都手机报、成都发布、微成都微博微信平台发布了“今后,秋季开学第一周‘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周’”“成都‘儿童跳蚤市场’”等青少年教育信息,持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宣传力度。2014年,成都市网上纪念烈士活动点击量达75万余次。

  在未成年人中,有一些特殊的群体让人关注,留守儿童、流浪儿童……面对这些特殊群体,成都市特别注重关爱服务工作,积极整合资源,争取资金,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引进项目等方式,围绕学习辅导、生活关爱等内容,有针对性地做好关爱和帮扶工作。多元化打造全市“学生430”项目,突出服务功能和服务特色,分批建立市级“儿童之家”、市级“流动儿童示范基地”等。依托“寸草心”家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阵地,举办亲子教育等专题讲座,开展“快乐留守快乐成长”暑期夏令营、留守儿童“寸草心”家园暑期活动、阳光助残行动、结对帮扶“边缘孤儿”等主题活动。积极推动星级“留守学生之家”建设,打造了如“阳光课堂”“自护教育”“爱心妈妈”“1+1+1式结对”等受未成年人普遍欢迎的关爱服务项目。

  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通过主题班队会、主题党团日、升国旗仪式、运动会、艺术节、读书读报、征文演讲等途径,开展传统、国情国防、勤劳节俭、礼节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引导未成年人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充分发挥家庭的第一老师作用,以成都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龙头,建立健全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工作机构,形成了中心—分中心—站—点四级家庭教育服务网络。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点)、社区家长学校以及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开展“成都市示范家长学校”“成都市社区家庭教育示范基地”等评选活动,举办“妈妈我爱您——2014母亲节少儿电视主题讲述活动”、编印传播“好家风”少儿文集等活动。积极探索“社区管理委员会”模式,吸引更多区、街道(乡镇)和群团组织参与社区未成年人教育管理,并借助社区大学、社区教育学院、乡镇学校(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村)教学点的网络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社区(村)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在社区建立未成年人文体活动场所,并采取多种措施关爱帮扶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未成年人子女。

  目前,成都市已建成200多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常态化运转纳入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重点创新项目予以研究和试点,积极开展文艺支教、非遗课进校园、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成果年度展示等特色活动。2012年底,我市已实现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乡镇(街道)全覆盖;2014年9月,积极承办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工作培训班。推动学校少年宫向城市延伸,打造城市学校少年宫72所。

  昨(26)天,当记者来到位于新都区新繁镇的龙安小学时,50多个孩子正在这里参加少年宫活动。龙安小学少年宫有艺术类(书法、绘画、合唱、雏鹰剧组)、体育类(棋苑、武术、田径、趣味体育)、科技文化类(科创室、国学馆、电脑制作、趣味英语)、民间技艺类(剪纸、手工制作、新繁棕编、十字绣等)等活动项目。每名学生可参加其中一个活动小组。兴趣小组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需要,学校统一轮换调配,让学生接受更多的锻炼。

  在艺术组,记者见到了正在教十多位学生棕编的民间艺人罗志勇,罗志勇告诉记者,新繁棕编是新繁镇的传统手工艺品,已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繁棕编,早在200多年前就已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罗志勇和母亲教得认真,同学们学得更起劲,棕叶经过他们灵巧的双手,有的变成了漂亮的玫瑰花,有的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蜻蜓。五年级学生吴珂仪告诉记者,她学习棕编已经有一年了,爸爸妈妈也很支持,自己也为掌握了一门技艺而感到高兴。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到周末和寒暑假,民间艺人都会到少年宫教同学们传统的手工艺。这边学棕编的同学学得起劲,那边学剪纸的同学也是热情不减。负责教同学们剪纸的老师王苗告诉记者,同学们从最初的学习剪花草,到现在已经能几个人一组,相互配合,剪出一幅情景画了。11岁的龚向金学得特别认真,她以前是校园剧组的,由她担任主角的校园剧还获得了新都区校园剧比赛一等奖。暑假的时间,她也没闲着,又来学习剪纸。“乡村学校少年宫真的很好江南体育,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教同学们剪纸的老师说。

  汪荷彬是成都市双流县华阳西寺小学的一名少先队员,昨天当记者联系上她时,她正在家复习功课。她的妈妈有智力障碍,父亲离家出走,家务事都由年迈的婆婆承担。她小小年纪就承担起了料理家务和照顾妈妈的责任。“照顾妈妈和婆婆是我应该做的,我也有信心把她们照顾好。”汪荷彬说,不管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再大的风雨,她都要做一朵坚强的小花。

  为了更好地照顾妈妈,她还专门学了一些手法,在妈妈头疼病发作时帮她,尽量帮助妈妈减少痛苦。早上起床,她会帮妈妈梳头洗脸,下午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她常常讲故事给妈妈听,给妈妈讲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让妈妈分享她的快乐。虽然妈妈似懂非懂,但是只要妈妈露出笑容,她就会感觉心里特别开心。小小的她,成了妈妈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有一次,她带妈妈上街买衣服,好不容易哄着妈妈试穿了一下,并买下了衣服,可母女俩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虽然自己内心也万分焦急,可她却故作镇定,一边询问路人,一边不停安慰妈妈,最后终于带着妈妈顺利回了家。从此以后,她每次带妈妈出门以前,都会提前弄清路线,再也没有发生过迷路的事。

  有一次,婆婆的腿受了伤,需要用滚烫的毛巾反复热敷。于是她每天晚上坚持为婆婆热敷和,一个月下来,婆婆的伤好了,她的手却被烫满了水泡,但她却毫无怨言。(来源:成都日报)